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另称E. M.Forster,1879~1970),20世纪英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等。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出生于英国伦敦,在剑桥大学求学。毕业后一度往意大利和希腊旅游,回到英国后,协助创办《独立评论》,并成为其主要撰稿人之一。1905年出版了他第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其后接连出版了《最长的旅程》(1907),《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08)和《霍华德别业》(1910)。他到印度作了两次旅行之后于1924年写出《印度之行》,福斯特于1946年回到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任荣誉研究员。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福里斯特创作了许多小说。他最知名的作品是十一卷的《霍雷肖·霍恩布洛尔》系列,讲述了拿破仑战争期间一名皇家海军军官的故事。他于1937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让霍恩布洛尔在书中拥有较高的军衔。最后一部完成的小说于1962年出版。随着读者对更多故事的需求,福雷斯特实际上补全了霍恩布洛尔的人生故事。霍恩布洛尔虚构的英勇事迹基于真实事件,但福雷斯特在创作时小心谨慎,避免与真实世界的历史产生纠葛,所以每当拿破仑战争期间发生伟大的海军胜利时,霍恩布洛尔总是另有任务在身。 《霍恩布洛尔》是军事小说领域的经典之作,被多次改编为电视剧和电影等影视作品。该系列按故事时间线顺序分别为: "Mr. Midshipman Hornblower" "Lieutenant Hornblower" "Hornblower and the Hotspur" "Hornblower and the Crisis"* ("Hornblower During the Crisis") "Hornblower and the Atropos" "The Happy Return" ("Beat to Quarters") "A Ship of the Line" ("Ship of the Line") "Flying Colours" "The Commodore" ("Commodore Hornblower") "Lord Hornblower" "Hornblower in the West Indies" ("Admiral Hornblower in the West Indies") 按创作顺序为: "The Happy Return" ("Beat to Quarters") "A Ship of the Line" ("Ship of the Line") "Flying Colours" "The Commodore" ("Commodore Hornblower") "Lord Hornblower" "Mr. Midshipman Hornblower" "Lieutenant Hornblower" "Hornblower and the Atropos" "Hornblower in the West Indies" ("Admiral Hornblower in the West Indies") "Hornblower and the Hotspur" "Hornblower and the Crisis"* ("Hornblower During the Crisis") 其中前三本书被包装成一个三部曲,才使得这个系列在美国大火。在那次成功之后,福雷斯特创作了更多故事来填补时间线上的空白,这就是为什么它们没有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来写;整个系列的故事情节是随着他的创作而发展的,而不是一开始就设计好的。阅读时,如果按创作顺序,相对易读一些。按故事时间线顺序相对难一些,但是也比较推荐。 福雷斯特的其他小说包括《非洲女王号》(1935年)和《将军》(1936年);描写半岛战争的小说《法国人的末日》(在美国出版时名为《步枪手多德》)和《枪》(1957年改编为电影《骄傲与激情》);以及不涉及霍恩布洛尔的海上冒险故事,如《决议号上的布朗》(1929年)、《来自康涅狄格州的船长》(1941年)、《船》(1943年)和《猎杀俾斯麦号》(1959年),后者被用作电影《击沉俾斯麦号》(1960年)的剧本基础。他的几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包括约翰·休斯顿执导的《非洲女王号》(1951年)。福雷斯特还以编剧身份为几部并非基于他出版小说的电影创作故事,包括《拂晓突击战》(1942年)。 他创作了几卷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短篇小说集。其中,《噩梦》(1954年)基于纳粹德国的事件,以纽伦堡审判结束。《黄色筏上的人》(1969年)讲述了驱逐舰USS Boon的生涯,而《来自克里特的黄金》(1971年)中的许多故事则跟随驱逐舰HMS Apache。《来自克里特的黄金》中的最后一篇故事是“如果希特勒入侵了英国”,它描述了一系列想象的事件,从希特勒试图实施“海狮计划”开始,最终在1940年夏天纳粹德国的早期军事失败中达到高潮。
美国黑人小说家、评论家。生于密西西比州纳奇兹。出身于贫困的黑人家庭。1947年迁居巴黎,至死未归。其作品以写美国黑人题材、写种族歧视主题闻名于世。作品中洋溢着感情,故事生动,文字洗炼。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土生子》(1940)。其他作品还有《局外人》(1953)、《没完没了的梦》(1958)以及自传《黑孩子》(1945)等
约翰·斯坦贝克,1902年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1925年,斯坦贝克曾在《纽约时报》担任记者。 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对记者这种职业感到失望和厌烦。 于是,他返回加州,投身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1937年发表小说《人鼠之间》,1939年出版小说《愤怒的葡萄》。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6年初,斯坦贝克作为纽约报纸《新闻日报》的战地记者前往南越。 斯坦贝克返回美国后,继续在家中写作。 1968年5月,他的身体开始垮下来,1968年12月21日,他因心脏病发作逝世。
路易斯•布罗姆菲尔德(1896-1956),Louis Bromfield 以其细腻而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而著称。他的小说通常描绘美国乡村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美丽,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早秋》(Early Autumn,1927年普利策小说奖)、《阳光普照之地》(Malabar Farm)和《正午的黑暗》(The Rains Came)等。这些作品不仅让读者感受到美国乡村的宁静与美好,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薇拉·凯瑟.(Willa Cather l873-1947)美国女作家。出生在弗吉尼亚州,幼时随父母迁居到中西部的内布拉斯加州。内布拉斯加大学毕业后曾任中学教员、记者和杂志编辑。著有《亚历山大的桥》(Alexander‘s Bridge,1912)、《啊,拓荒者!》(O Pioneers!1913)等。 近年美国批评界认为她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
乔治·奥威尔(英语:George Orwell;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英国左翼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乔治·奥威尔的作品以清晰的散文、尖锐的社会批评、反对极权主义和直言不讳地支持民主社会主义为特点。 《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为乔治·奥威尔的传世作品,他在书中以辛辣的笔触讽刺泯灭人性的极权主义社会和追逐权力者;而小说中对极权主义政权的预言在之后的五十年中也不断地与历史相印证,所以两部作品堪称世界文坛政治讽喻小说的经典之作,其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界。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新话”、“双重思想”等词汇,皆已收入英语词典;而由乔治·奥威尔的名字衍生出的“奥威尔主义”、“奥威尔式的”等新词,甚至成为日常通用语汇。
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 Plath,1932年10月27日—1963年2月11日),美国自白派诗人的代表,是继艾米莉·狄金森和伊丽莎白·毕肖普之后最重要的美国女诗人。 1963年她最后一次自杀成功时,年仅31岁。这位颇受争议的女诗人因其富于激情和创造力的重要诗篇留名于世,又因其与另一位英国诗人特德·休斯情感变故自杀的戏剧化人生而成为英美文学界一个长久的话题。
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1900年11月8日—1949年8月16日),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1900年11月8日出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1937年她因长篇小说《飘》获得普利策奖。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1949年8月16日,她在车祸中罹难。她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太多的作品,但只一部《飘》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1月1日-2010年1月27日),男,美国作家,出生于纽约,父亲是犹太进口商。15岁时,入一军事学院学习并获得文凭,1942年,开始军旅生涯,1946年退伍之后,正式投入文学创作。他于1951年发表的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引起世界性轰动,尤其受到美国学生的疯狂追捧。他发表的著作还包括《弗兰尼和卓埃》、《高举屋梁,木匠们》、《西摩:一个介绍》和一部短篇集《九故事》,此外,还有一些作品未出版。2010年1月27日,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
托妮·莫里森(1931年2月18日-2019年8月5日),美国黑人女作家,生于俄亥俄州洛雷恩。霍华德大学毕业。20世纪60年代末登上文坛,其作品情感炽热,简短而富有诗意,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闻名。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1970)《苏拉》(1974)《所罗门之歌》(1977)和《柏油娃》(1981)等。1989年起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1933年-2023年6月13日 [4]),出生于美国罗得岛州,美国小说家和剧作家。 麦卡锡被美国出版界誉为“海明威与福克纳唯一的继承者”,一共出版过12部小说,作品风格以黑暗及暴力著称,小说背景常设置在美国西部或世界末日。包括《路》《老无所依》《血色子午线》以及“边境三部曲”,其中《路》《老无所依》都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
托马斯·品钦(Thomas Ruggles Pynchon, Jr.,1937年5月8日——),全名托马斯·鲁格斯·品钦。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家。生于美国长岛,曾于美国海军服役两年,1957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后在波音公司担任技术作家。1960年起开始着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V.》,其主要作品有《拍卖第四十九批》、《万有引力之虹》、《梅森和迪克逊》等,曾获得福克纳文学奖 、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奖项 。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出生于1938年,美国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剧作家、编剧。 欧茨是一位多产作家,自1963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北门边》以来,一直活跃于美国文坛,她勤于笔耕,不断有作品问世,已发表长篇小说四十余部。代表作品有《人间乐园》、《他们》和《奇境》等。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年3月19日—2018年5月22日),美国作家。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1954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巴克内尔大学。 罗斯1955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留校教英语,同时攻读博士学位,但在1957年放弃学位学习,专事写作,以小说《再见吧,哥伦布》(1959)成名(该书获1960年美国全国图书奖)。 罗斯曾多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并获得国家图书奖、福克纳小说奖、普利策文学奖等重要奖项。
唐·德里罗于1936年11月20日出生在纽约市布朗克斯区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他在童年时曾随父母迁居宾夕法尼亚州东部的波维尔市;返回纽约后,一直居住在布朗克斯的一幢两层楼房里。德里罗于1954年入纽约福德南大学就读,1958年毕业时获交际艺术学士学位。1985年发表的《白噪音》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被誉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 。唐·德里罗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近年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之一。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年3月18日—2009年1月27日),美国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作家、诗人。一生发表了大量体裁多样的作品,包括系列小说“兔子四部曲”“贝克三部曲”以及一些短篇小说集、诗集和评论集等。其中,《兔子富了》和《兔子歇了》使他分别于1982年和1991年两度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厄普代克被公认为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文风对许多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约翰·契弗(John Cheever ;1912年5月27日—1982年6月18日 ),美国现代重要的小说家,生于马萨诸塞州昆西市,读大学预科时因叛逆被学校开除。1930年了表第一篇小说《被开除》,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957年发表第一篇长篇小说《华普肖一家》,之后发表《华肖丑闻》、《弹丸山庄》。 自选集《约翰·弗短篇小说集》于1977出版,获得了1978年全国图书奖和普利策小说奖,1977年,长篇小说《猎鹰者监狱》问世。契弗一生著述丰富,尤以短篇见长,有“美国郊外契诃夫”之誉。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国女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主要作品为六部小说 《诺桑觉寺》 《傲慢与偏见》 《理智与情感》《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
Showing page 4